产业学院是实现新工科建设的有力突破点,是建设应用型大学的有力切入点。近年来,泰山学院积极布局建设现代产业学院,“落子”重点新兴领域,本着“真诚合作、讲求实效、互惠双赢、共同发展”原则,先后合作共建了泰山智慧文旅产业学院、网络空间安全产业学院、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大数据学院、鲁南制药产业学院等8个现代产业学院,有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一、校企共建,探索供需对位的双赢模式
学校深入推进产学研结合,不断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良好机制。一方面,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共建校理事会,建立健全由泰山学院主要领导担任理事长的理事会制度,将“校企共建”落到实处;另一方面,与对口合作企业共同成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成立产学研学术委员会,设立院长办公会,建立健全“校企互动发展规划”及相关制度,形成了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为主的产业学院组织架构。产业学院在总结校企合作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性地提出“T”型产业学院建设理念,“一”代表一家企业牵头对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总体的顶层设计,“丨”代表对接产业发展“个性需求导向”的项目驱动创新链、人才链,突出真题真做,用真实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形成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良性生态链。同时,产业学院还积极探索“高端化、特色化、实战化”发展新模式,以开放共享方式开展科技创新,建立成果转化基地,并打造研发基地,成功吸引了区域内一批有发展潜能的高新技术企业,协同培养产业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精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校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试验田”和示范点。
二、引企入教,探索要素融合协同式育人模式
学校主动更新传统人才培养方式,采用“面向产业定目标、根据目标建学科、校企协同育人才”的逆向思维,根据产业发展急需,坚持优化配置思路,建立“企业进入学校、技术深入课堂、学生走进企业”的产教协同育人新路径,实现了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无缝对接、教育要素与生产要素融合发展。“双师型”师资是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产业学院开设的创新班一方面坚持“引进来”,将企业的优质师资柔性引入创新班课堂,另一方面坚持“走出去”,选派科研教学骨干参加专业师资技能培训,专项提升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此外,产业学院还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发适应产业需求的系列教材,其中十余部被评为校级以上优秀教材。在教学平台打造方面,产业学院还建设校企研发实验室、实战演练室等,大胆拓宽教学空间,革新教学技术,设置行业前沿类嵌入式课程,把行业企业的真实项目、产品设计等作为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等环节的选题来源,为培养“招来即用”的行业急需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础。截至目前,学校8个现代产业学院所培养的学生半数以上进入行业头部公司工作,担任设计师、工程师、质检员等职务,获得行业公司高度认可。
三、以赛促学,探索技术增值联合式创新模式
在第八届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泰山学院网络空间安全产业学院报送参赛的项目“泰信智能——更安全的多模态真人识别装置”荣获银奖。在项目研发过程中,相关企业共享知识创新成果,共推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学院的参赛学生团队提供了丰富的硬件软件测试平台和实用性专业化指导帮助,有力地促进了参赛项目与技术发展相衔接、参赛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项目成效与产业需求相融合。大赛结束后,参赛团队以项目研发成果“基于多模态视觉信息的人脸识别安全防御方法及系统”为基础,成功申请了发明专利。此项发明专利精准对接安防巡检产品,进一步提升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与经济效益。学校8个现代产业学院涉及的专业均属于实践型、应用型专业,积极参加各类行业技能大赛已成为产业学院实战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作为创新创业联合体,多年来,产业学院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教学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坚持走“以赛代教、以赛促教、以赛代学”的人才培养路径,主打构建“知识共享+联合攻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的贯通模式,在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等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中斩获百余项荣誉。
——摘编自山东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