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论坛

高校论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校论坛 >> 正文

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 努力在中原大地起高峰做贡献

2024年03月04日 14:30   浏览:
       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龙头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结合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力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枢纽和关键点,肩负着特殊重要的责任与使命。在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强省的新征程上,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功能优势,强化高等教育龙头引领,持续推动高等教育起高峰,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对高等教育“龙头作用”的初步认识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高等教育的发展高度决定着国家的发展高度,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是教育强国战略核心中的核心、关键中的关键。

(一)高等教育龙头与基础教育基点的关系

     “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龙头是高等教育”,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现代教育为了适应工业时代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要进行有规模的班级讲授、标准培养,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要建设教育强国,首先要改变目前的教育模式,从小培养激发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教育战线的同志对此要有系统的思维、辩证的认识,要深入思考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因为只有在基础教育的基础上,高等教育的龙头才能摆起来。

(二)从教育内部看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

     高等教育应该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教育体系中发挥示范、引领、保障作用,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提供理念革新、知识迭代、技术更新、师资发展等强有力的支撑。

(三)从教育外部看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

     高等教育应该主动在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服务、支撑、引领作用,为传统产业高位嫁接、新兴产业抢滩占先、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提供科研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急需紧缺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强有力支撑。高等教育的角色功能有一个不断变化演进的过程,就像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建立之初主要是研究神学、哲学,后来发展到研究法学、医学、管理学,再后来到科学研究。目前,高等教育的功能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合作与交流,这也是我们国家对高校的基本功能定位。

     因此,在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的过程中,除了发挥服务经济发展的功能,还要弘扬、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扩大学校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注意发挥广泛的社会服务功能。近年,省委省政府锚定“两个确保”宏伟目标,把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作为“十大战略”之首,围绕推进高等教育起高峰,打造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航母”,培育“双一流”第二梯队,加快推进高等教育“三个调整优化”,推动高校参与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夯实根基,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教育强省、现代化河南建设中的龙头作用。

二、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与作用

     21世纪以来,受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等影响,世界高等教育在整体发展规模、地缘格局、因素驱动、地位作用、发展形态等方面都出现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发展规模看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高等教育经历了两次大规模扩张。第一次是20世纪50—70年代,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上升,在学规模大幅扩大。到70年代中期,美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突破1000万,率先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第二次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芬兰、新西兰、法国、韩国、英国等十余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也进入了普及化发展阶段。1990年全世界在校大学生人数是6964万(中国约206万),2000年全世界在校大学生人数达到了1亿(中国1229万)。

(二)从地缘变化看

     21世纪之前,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格局呈现欧洲和北美等区域发达国家主导的态势;21世纪以来,东亚和东南亚、中亚和南亚、拉美等区域发展势头强劲,中国、印度、日本、韩国、巴西等逐渐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力军,尤其是中国、印度、印尼、巴西发展迅速。2020年世界在校大学生人数达到2.4亿,中国则达到了4183万,居世界首位。

(三)从驱动因素看

     政府已经成为影响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不论在何种教育体制下,政府都会通过立法、拨款、评估和行政指导等方式,制定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或战略行动,确立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并组织开展相关评估工作,审定高等教育发展资助项目,引导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加强高等教育发展重点领域工作,保证高等教育发展符合国家战略需要,满足政府施政目标要求。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对高等教育的管理也必须由自由松散的形式向有组织的方向转变,尤其要深刻领会国家提出的高等教育“三个有组织”的部署要求,即有组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有组织推进科技创新、有组织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四)从地位作用看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包括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法国等在内的30多个国家先后实施了“战略性投资计划”“卓越研究基地计划(美)”“远山计划(日)”“BK21计划(韩)”“5-100计划(俄)”等70余项大学建设计划,并辅之以相应的政策支持,旨在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或地方优秀大学,进而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因为面对“中等收入陷阱”,原来依靠资本、人力、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支撑的经济发展已经达到顶峰,只有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才能跨过这个陷阱。而我们能不能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就看能不能抓住有限的时间转变既有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

(五)从发展形态看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正在重塑大学形态,新一代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普及使得高等教育转型发展进入数字化、智慧化阶段,在线教育全面打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手段,理想中的有教无类,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学习,消除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目标已有可能实现。

     总的来看,未来世界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将继续全面推进,但速度可能会放缓;世界高等教育地缘格局将会继续变动;数字技术的应用为普及高等教育提供了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的渠道。就我国而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中国式现代化”等指明了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国家对高等教育创新的期待越来越高,高等教育承担的使命和责任越来越重大,高等教育将更加普及化、发展类型和质量标准将更加多样化、人才培养更加全面化、学生成长成才更加个性化、与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同化、学习环境更加智能智慧化。

三、学习借鉴国外高等教育先进经验

       怀进鹏部长在全国高校科技创新暨优秀科研成果奖表彰大会上指出:“我们要深刻领会和把握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发展的规律,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高校发展、推动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核心课题,在新的人才中心和科学中心形成过程中成为引领者、开拓者、实践者。要深刻领会和把握强国建设的规律,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同时,他还强调:“加强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建设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和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实施好国际大科学计划。”

     总结世界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大国崛起既是世界地缘政治力量变化的产物,也是其内生性成长的结果。而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其内生性成长中起着关键作用。无论是16—17世纪的意大利、英国,还是18—19世纪的法国、德国,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建国只有200多年的美国,教育作为奠定其大国崛起的基础以及推进其持续繁荣与振兴的核心,都具有无法估量的作用与影响。可以概括为三点:其一,教育是提升国民素质的主要途径;其二,教育是铸造人才优势的基础保障;其三,教育是科技创新的不竭动力。尤其是美国靠什么支撑其科技创新发展?主要就是吸收、引进、集聚世界各国的英才为其科技创新服务,通过投入较少的经费保证其高层次人力资源的可持续。人力资源、科技资源说到底还是要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着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除了要自己培养英才,还要努力吸引“走出去”的英才回来,也要以更大的胸怀将世界上各国的英才吸引到中国来。

      2023年6月11日至18日,我带团出访了以色列,在以色列先后访问了海法大学、特拉维夫大学和希伯来大学。访问以色列之后,总的体会是:他们重视文化传承创新、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重视国防和安全、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尤其是以色列发展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的一些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以色列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体系,即政府把握主导科技创新的战略导向、企业扎实推进科技创新的实践发展、高校专注提供科技创新的智力支持,三者之间各司其职又协同合作,形成了以色列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的独特模式。以色列高等教育提供的科技创新智力支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校将创新创业素养提升,作为其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二是师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运用自己所学知识,了解服务企业的实际需求;三是进行以项目为载体的科学研究,将企业生产实际所需与高校的科研创新紧密对接。以色列政府每年专门投入资金支持高校的科研创新,政府出题目,高校与企业共同进行如改良土壤、人工影响天气等科研攻关。高校师生在对具体问题的深入研究以及与企业的交流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色列之所以高度重视教育和科技创新,一是独特的地理位置、恶劣的自然环境倒逼所致,二是移民对其创新优势的形成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是培养了国民勇于质疑的创新文化。我国的国情和高等教育基础与以色列有很大不同,但它的发展经验和成功做法,十分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参考借鉴。

四、我省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及短板弱项

      我省高等教育事业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了很大变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河南只有一所大学——河南大学,在校生仅800人;到1978年改革开放时期,我省高校达到了24所,在校生2.73万人,校均1100人;1999年高校扩招时,高校数量达到56所,在校生18万人,校均3300人;到2022年,我省高校达到156所(2023年是168所),在校生282.33万人,校均18098人,在校生数量居全国第一。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河南高等教育还存在着许多短板弱项,很难发挥出龙头作用。

(一)数量不足

      2022年我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5.5%,与全国平均水平(59.6%)相差4.1个百分点,按照“十四五”时期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的全国平均水平测算,在校生需增加40万人以上,而我省现有校均规模为1.8万人(全国平均1.3万人),学位供给矛盾突出。2018年我省高校生均占地、生均校舍、生均图书、生均仪器设备基本达到国家标准,但2018年之后直线下降,各项指标都很难达到国家对高校基本办学条件的要求。虽然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提出高等教育要追求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但我省仍担负着扩大规模和提升质量的双重任务。

(二)层次不高

      河南省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目前没有A类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高校只有19所,学位授权点数量较少,研究生培养能力难以支撑现代化河南建设的需求;本科高校占比37.74%,低于全国8.34个百分点。

(三)结构不优

    区域布局还不够均衡,尚有5个省辖市没有布局本科高校;学科布局结构不优,没有独立设置的体育、音乐等院校(2023年刚获批郑州美术学院),师范院校多、管理学科多、艺术学科多,理工农医类大学和学科相对不足,尤其是医学高等教育资源紧缺,无法满足人口大省的民生需求;学科专业结构近两年虽有大幅调整优化,但与经济社会发展和重点产业链培育的需求匹配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能力不强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力量缺乏有效整合,缺少国家大装置、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重大项目较少,国家重点学科数量与高层次人才相对较少,科研人员研究领域比较分散,标志性和引领性的重大成果较少,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整体不强。

五、我省高等教育需要做好的重点工作

     党中央的部署要求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阶段特点,都要求我省高等教育必须聚焦国家战略、河南发展急需,优化结构、提升水平,增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能力。

(一)分类发展,努力办出特色

     2015年,省政府印发的《关于促进普通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我省高等学校分类发展、准确定位、办出特色、精准服务。2017年初,按照省教育厅党组分工,由我联系高等教育,当时我就考虑怎样将分类发展这个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政策和措施,推动我省高等教育分类高质量发展。在2018年的教育厅工作务虚会上,我提出要把“分类发展”这个概念变成我们的具体行动,涉及高等教育的各业务处室都要围绕分类发展做文章,把分类发展融入各项业务工作中。

     一是由高等教育处牵头,有关处室配合,组织专家调研论证,把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名单确定下来。即第一类为高水平大学,包括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第二类为特色骨干大学,包括河南农业大学等17所具有博士、硕士授权的高校;第三类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包括2000年以后升本的其他本科高校;第四类为高职高专院校。同时,逐步完善了具体的支撑政策。

     二是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处的科技项目评审业务中,对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要体现这两所高校的战略定位;对特色骨干大学,要体现学校支撑服务行业的创新能力;对应用型高校,要体现学校服务所面向领域进行应用创新的能力。

    三是由高等教育处研究制定了支持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和特色骨干学科建设的实施方案,争得了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的支持。省财政每年拨付2亿元的专项资金,分类指导、分类支持17所高校41个学科的建设。

     四是应用型高校方面,由发展规划处牵头推动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形成了一套具体的政策措施。

    5年多来的发展实践证明,我们仍要长期坚持分类指导思想,办好高水平大学、特色骨干大学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努力在不同层次和领域提升质量、办出特色、服务发展。

(二)集聚资源,着力打造高峰

     突出内涵建设,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全力推动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中提质晋位,打造“双航母”起高峰;强力推进11个“双一流”创建学科建设,培育“第二梯队”筑高地;持续加强特色骨干大学和学科以及特需急需骨干学科建设,力争更多高校在各自领域争创一流。

(三)龙头牵引,构建强教体系

     深入挖掘潜力,引入社会资源建设新型现代产业学院;加快扩充本科以上高等教育规模,调整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引导现有高校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上好大学的机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强化对高考改革、基础教育的导向作用,推动构建更加体现素质教育理念、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四)提质增效,深化国际合作

    “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在“引进来”方面,着力引进境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重点放在独立和非独立机构上、放在研究生和本科层次上,尤其鼓励加强校际间的交流。在“走出去”方面,充分发挥中原文化厚重包容的优势,办好“孔子学院(课堂)”、境外办学机构(项目),讲好中国故事、中原故事,扩大河南教育影响力。

(五)产科教融合,提升服务能力

       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职能作用,聚焦重点产业链培育和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动态调整优化学科学院和专业结构,构建“学院、学科研究院、产业研究院”共同体,建强一流本科专业,推进卓越工程师和卓越医师等人才培养,全面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聚焦“卡脖子”和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引导支持高校建设重大平台、引育高端人才,深化现代产业学院、特色行业学院以及全省高校与规上企业共建研发中心等产科教融合实践,提升产教融合创新发展水平,努力产出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六)深化改革,激发发展活力

     落实省委部署要求,以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改革试点为示范,牢固树立为教学科研一线服务的导向,全面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指导本科高校结合办学实际,围绕破解制约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难题,深入推进教育理念、培养模式、课程教材、教学方式、考试评价和管理体制机制等系统性、综合性改革,深化科研制度改革,创新人才引育机制,强化治理体系重塑和治理能力提升,充分激发高校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深度融入现代化河南建设进程,为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建设提供更有力支撑。

(七)数字化赋能,助推高质量发展

     我省教育事业总体来讲优质资源比较少,如何克服存在的短板弱项,必须依靠数字化转型赋能教育,推动我省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要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的手段让优质的教育资源分享给每一位学生。有教无类的理念,学生们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也可以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的手段来实现,进而推动河南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转变。

六、借力发展,积极争取政策支持

(一)加快优化高校布局

     充分考虑河南教育大省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要和优化中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的需求,争取教育部支持河南加快调整优化高校结构,不断扩大本科层次以上优质教育资源,统筹推进高校布局、学科学院和专业设置优化调整。

(二)加大博士、硕士学位点建设力度

     采取差异化和针对性政策,做到精准施策、引育并举、标本兼治,争取教育部支持部属高校以及高等教育发达省份高校对口帮扶河南,对符合条件的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高校以及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在审核时给予政策倾斜。

(三)积极向上争取资金

     持续深化部省合建、省部共建工作,逐步将郑州大学纳入教育部直属高校管理序列,将河南大学纳入部省合建高校序列,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助力河南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总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教育强国是战略先导,高等教育是龙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现代化河南建设任务,就我省而言,要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产科教融合创新,推动高等教育在中原大地起高峰,率先建成高等教育强省。

 

 

                                                                                                                ——摘编自《河南教育》

上一条:高校应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展现更大作为

下一条:河南教育将全力推进“1+2+8”高质量发展行动

联系电话:0371-67860115(办公电话、传真):0371-67899911

地址:郑州市二七区马寨工业园学院路1号邮编:450064

联系电话:0371-56150994

豫ICP备:14014431号-2郑州科技学院1988-2022